木托上,白瓷杯盖泛着清冷的釉光。贾洪英左手轻压瓷胎,右手捻着纤细竹丝,沿杯盖弧度缓缓缠绕。每绕一圈,她都会用镊子仔细整理,确保竹丝紧贴瓷胎、不松不散。这便是竹丝扣瓷——以竹为线,以瓷为骨,全凭手艺人的指尖功夫。
“两个月就能上手,我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块钱。”作为大同镇民族村村民,贾洪英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竹编已近三年。说起这份新营生,她眼角的笑纹里都洋溢着满足:“离家近,公司还管午饭,比过去种地强多了!”
赤水,这座享有“中国竹都”美誉的黔北小城,坐拥132.8万亩翠竹海洋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,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正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生机——以非遗竹编为核心,巧妙融入现代设计理念,让传统手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光彩。
步入展示中心,琳琅满目的竹编作品令人目不暇接:时尚雅致的手提包、造型别致的竹编灯具、古朴实用的收纳竹篮、温润精巧的“竹包瓷”茶具……成千上万的品类被精心划分为家居装饰、文创礼品和实用器具,每一件都凝结着匠心与巧思。
“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产品深受市场青睐,年销售额超400万元。”公司总经理杨昌芹指着展架,语气中充满自豪,“它们不仅在国内备受青睐,更远销海外,并多次在文博会、非遗展等平台精彩亮相。”
在杨昌芹的带领下,赤水竹编既守住了传承之根,更蹚出了一条致富新路。公司创新采用“党支部+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通过建设非遗工坊和展示中心,吸纳当地108人固定就业、200多人灵活就业,推动竹编产业向规模化、规范化发展。
今年6月,邮储银行赤水市支行普惠客户经理陆世容上门走访时,了解到杨昌芹签了下半年的重要订单,正面临流动压力。她迅速响应,通过“线上申请+线下调查”简化信贷流程、缩短服务链条,用最短时间为其授信500万元纯信用贷款。
“订单需要先行垫资,这笔无抵押、无质押的纯信用贷款,真是解了燃眉之急!”杨昌芹感慨地说,“没有繁琐手续,资金几分钟就到账。现金流盘活了,我们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,也更有信心把竹编这门老手艺传承好、发扬光大。”
杨昌芹(左)给邮储银行赤水市支行工作人员展示“竹包瓷”茶具。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
“开辟绿色通道、优化服务流程,‘金融+非遗’的服务模式,有力助推了传统技艺的市场化转型。”邮储银行赤水市支行行长张宋刚表示,未来将重点扶持赤水竹编等非遗项目,通过持续的资金赋能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“火”起来。
从农家小院走向都市展厅,乃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,借助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,赤水竹编正书写着古老技艺的现代传奇。而这,只是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助力非遗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黔山秀水间,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繁星闪耀。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紧扣贵州“文化强省”战略,围绕非遗保护、传承与创新,构建起多维金融服务体系,推动金融动能与民族瑰宝深度耦合,铺就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。
从信贷资金赋能非遗工坊升级,到创新融资模式助力苗绣、银饰等非遗精品“出山入市”,再到依托“信用村+极速贷”体系激发非遗匠人兴业致富活力……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正以坚实的金融力量,悉心织就着贵州非遗“活态传承”的锦绣画卷。